觀看《志愿軍:雄兵出擊》時的感受似乎還在眼前,《志愿軍:存亡之戰(zhàn)》又在國慶檔如期上映了。
《志愿軍:存亡之戰(zhàn)》是由陳凱歌執(zhí)導,朱一龍、辛柏青、張子楓等領銜主演。該片是《志愿軍》三部曲的第二部,聚焦鐵原阻擊戰(zhàn),講述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第三次戰(zhàn)役到第五次戰(zhàn)役中的故事——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3軍2.5萬將士與近5萬“聯(lián)合國軍”激戰(zhàn)12晝夜,在鐵原戰(zhàn)場上構筑了一道沖不破的鐵長城。志愿軍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終于把敵軍打上了談判桌。
《志愿軍:存亡之戰(zhàn)》將鏡頭對準了抗美援朝時期的鐵原阻擊戰(zhàn),將宏大悲壯的歷史背景與微小人物的個人命運相結合,既回顧了那段硝煙戰(zhàn)火的歲月,也歌頌了可歌可泣的志愿軍。
該片實現(xiàn)了累計票房破11.00億元,超越了《志愿軍:雄兵出擊》。
鐵原阻擊戰(zhàn)被稱為抗美援朝最慘烈的戰(zhàn)斗之一,經過這一場鏖戰(zhàn)之后,志愿軍9000多人的兵力僅剩700人存活。
當時剛剛經歷過戰(zhàn)役的志愿軍,在撤退的過程中臨危受命,再次接到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臨時搭建防線,在美軍反撲幾乎要突破三八線,四周沒有任何一個志愿軍主力部隊可以補上,在沒有制空權,缺少后勤,軍事裝備嚴重不對等的情況下,面對了摸清志愿軍“禮拜攻勢”,并決定使用超高彈藥量狂轟濫炸的新帥李奇微,死守阻擋美國最精銳的部隊之一美騎一師,并拖住龐大的“聯(lián)合國軍”半個月的時間。
對比敘事高亢、背景宏大的《志愿軍:雄兵出擊》,《志愿軍:存亡之戰(zhàn)》則是徹底顛覆了原有創(chuàng)作思想,將抗美援朝這個雄渾、激昂、悲壯的敘事轉化為背景,以線條勾勒的手法聚焦普通戰(zhàn)士,既記錄真實歷史,又展現(xiàn)情懷。
《志愿軍:存亡之戰(zhàn)》并沒有過分突出個人英雄主義或者強烈的歷史存在感,鏡頭不斷切換,敘事線交織,面對那一張張塵灰滿面的臉,會讓人忘記了他們是哪位演員,在觀眾眼中,那就是一張張出現(xiàn)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的臉。
這樣的表達手法,在《我和我的祖國》中,陳凱歌導演就曾做過闡述:吾土吾民。就是這樣簡單的四個字,以華夏千年不滅之炬火,燃燒吾民千秋百代之熱血。
在敘事上以小見大,在描寫上舉重若輕,這種表達在一部史詩級戰(zhàn)爭片中出現(xiàn),是十分難得的。它不僅拉近了與觀眾們的距離,更易引起共情,還能以普通人在風雨飄搖的戰(zhàn)爭中所作出的犧牲與貢獻,突出戰(zhàn)爭的恐怖,激發(fā)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迫切追求。
所以李默尹一家人都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相認、相勵;所以彈藥專家會跑到壕溝內,最近距離接觸彈藥,只為能給士兵們改良哪怕一點點;所以戰(zhàn)士們像是接力賽一樣,分工合作,用身體堵?lián)屟?,用血肉爭時間,拼了命去開閘放水……
一個個小人物,一個個活生生的年輕戰(zhàn)士,都化成了為這場戰(zhàn)役付出著的獨立個體,默默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不是戰(zhàn)場上的無名烈士,而是有血有肉的、具體的人。
這些一閃而過的小人物,都被塑造得鮮活飽滿,又緊扣主題,每個人都服務于故事本身。它讓我們看到一場戰(zhàn)爭不是史書上冰冷的記載或沒有情感的傷亡數(shù)字,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以自己為陣地所付出的努力和犧牲。
真正優(yōu)秀的主旋律電影,不是高喊口號的單向傳輸,而是用一個個生動故事,“講述,而不僅僅是展示”,實現(xiàn)真正的情感共鳴?!吨驹杠姡捍嫱鲋畱?zhàn)》就做到了這一點。
所以每次這部電影散場時,影院垃圾桶內總會增添很多濕透的紙巾。
這些紙巾,不僅來源于共情能力強的女性觀眾,還來源于被慘烈歷史震撼的男性觀眾,來源于對國仇家恨尚一知半解的孩童。
更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上映后,很多視頻博主、歷史博主等,利用自己擅長的手法,為大家科普抗美援朝時期的鐵原阻擊戰(zhàn),乃至整個抗美援朝,乃至所有新中國為獨立自主而經歷的每一場戰(zhàn)斗。讓更多人了解到,新中國的發(fā)展過程中究竟面臨過什么。
這樣的科普互動,真好。特別是對年輕人和孩子,真好!
那些字字鏗鏘的話語,應該穿越時空被人們銘記。那些血染的風采,應該定格于歷史長河中國,被我們,以及無數(shù)后來者銘記。
走出影院,看到外面高樓林立、燈火闌珊,小公園里有人在笑在鬧,超市里有人在慢慢挑選,忽然明白了網友所說的:“原來此刻的萬家燈火,便是電影最好的彩蛋。”(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