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文化中國行 | 有一種傳奇,叫“日照黑陶”

來源:日照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4-09-07 15:35:25

黑如漆、明如鏡、

薄如殼、硬如瓷、聲如磬

當這些詞匯被如此排列組合

幾乎每個山東人

都能脫口而出一個響當當?shù)拿?/p>

「蛋殼黑陶高柄杯」

圖片

去年底,出土于日照東海峪遺址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從500多萬件文物中脫穎而出,被選定為山東文物標識實物原型,成為彰顯山東厚重文化底色的“齊魯封面”。

這些天,日照這個“了不起的文物”頻頻“刷屏”,又一次迎來“高光時刻”——

今年秋季新學期,全國統(tǒng)編七年級上冊(初中)《中國歷史》新版教科書有了較大變化,在第一單元章節(jié)中,對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進行了大篇幅的知識普及。

其中,在“相關史事”部分,“蛋殼黑陶高柄杯”被作為龍山文化時期的典型器物進行了單獨介紹,用以印證史前巔峰的制陶技藝。

image.png

這件登上歷史課本的“蛋殼黑陶高柄杯”, 被贊嘆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如今,它長期陳列于山東省博物館,是“十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也是山東龍山文化的“門面擔當”。

從“齊魯封面”到“歷史課本”,再到“鎮(zhèn)館之寶”,這個輕盈的“史前盛器”,何以承載起四千多年厚重的人類文明,帶給人們一次次震撼與驚嘆?穿越時光長河流傳至今,它又如何在新的時代語境中走入人們的生活日常?讓我們循著時間的軌跡探入歷史深處,在與古人的對望中,細細咀嚼它的“前世今生”。

巔峰傳奇——

“500萬里挑一”的史前“黑科技”

蛋殼黑陶,泥與火淬煉的巔峰技藝,為何被廣泛贊譽為“傳奇之作”?不妨首先從一組數(shù)字中感受其精妙。

一枚一分錢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一枚雞蛋的蛋殼約0.3—0.5毫米,一張A4打印紙的厚度約為0.1毫米。而歷史課本上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壁厚0.35毫米,口沿處僅為0.2毫米,是比蛋殼更薄,厚度僅兩張A4紙的精巧之作。

29851d3ebca9ffb2f8bb05eba92ddf3.png

陳列于日照市博物館的蛋殼黑陶高柄杯

“薄如紙”之外,它通高約26厘米,重量93克,通體漆黑光亮,杯身還有密布的鏤孔??瓷先ト绱恕按嗳酢钡钠魑?,歷經(jīng)4000多年仍舊光彩動人,彰顯出龍山文化時期令人驚嘆的制陶技藝。

山東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距今約4600—4000余年,“薄胎”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日照是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1936年,梁啟超之子、現(xiàn)代考古學家梁思永曾帶領考古隊前往日照兩城鎮(zhèn)遺址,發(fā)現(xiàn)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1973年,在日照東海峪遺址,兩件保存完好的蛋殼黑陶“重見天日”,一件現(xiàn)存于日照市博物館,另一件就是如今陳列于山東省博物館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其無釉而烏黑發(fā)亮,胎薄而質地堅硬,杯身直筒圜底,器柄中空,內含陶球,搖之有聲,器壁刻有細密的條形鏤孔,是出土的百余件同類器物中最為精美的一件。

4f2996962ec526e8843d47148e1ce32.png

從日照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現(xiàn)陳列于山東省博物館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山東全省558萬余件的可移動文物中,這件出土于日照的蛋殼黑陶高柄杯能夠脫穎而出,當選為山東文物標識實物原型,成為“500萬里挑一”的“不二之選”。

ad083a39c64dd0b279eef552bdb9e3f.png

不僅薄如紙張,并且質地堅硬,造型精致。在人們印象中“茹毛飲血”的史前時期,蛋殼黑陶高柄杯是如何經(jīng)由古人之手制作出來的?專家們通過大量模擬實驗,總結出“步驟復雜、技術精湛、周期漫長”的特點,且以“高溫滲碳”技術進行燒制,其工藝之繁復和精細,可謂“現(xiàn)代人都難以完美復刻的巔峰‘黑科技’”。

那么,這種史前“黑科技”,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山東大學著名考古學教授欒豐實介紹,“第一是它的陶土經(jīng)過多次沉淀和過濾,一點雜質、沙子都沒有;第二,拉坯過程穩(wěn)定,這需要經(jīng)驗特別豐富的陶工來做;第三,器物柄部雕刻的花紋特別復雜;第四是燒制過程中火候特別均勻。因此,蛋殼黑陶高柄杯在考古學界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乃至世界陶器制造史上的巔峰狀態(tài)?!?/p>

抱持同樣觀點的,還有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文德安。自1995年開始,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山東大學、耶魯大學和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組成的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對日照兩城鎮(zhèn)遺址進行了為期二十余年的合作發(fā)掘。期間,文德安曾先后多次來到日照進行考古研究。她認為,以蛋殼黑陶高柄杯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陶器,是世界陶器制作史上的技藝高峰。

image.png

2018年5月30日,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文德安(右)來到山東省日照市兩城黑陶廠交流陶器文化。

有專家認為,即使是在現(xiàn)代制陶技術的應用中,順利拉出厚度0.2—0.5毫米的超薄陶胎都是難以企及的,但4000多年前的古人做到了。

今天,當我們走進博物館,凝望著遠古時代日照先民的匠心之作,漆黑的杯體依然閃爍著四千年前的光彩。這種震撼人心之美,讓人仿若置身于一場與歷史的對話和擁抱。穿越千年,當最質樸的材質遇上最巔峰的技藝,在泥與火的淬煉中,早已成就了一個難以超越、舉世罕見的中國傳奇。

image.png

文化基因——

“禮出東方”的“活化石”

陶器,發(fā)端于泥土,孕育自文明。

歷史上,“黑陶文化”的出現(xiàn)和繁榮,被認為是一個新時代崛起的象征。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核心就是禮樂文明。山東大學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院長方輝認為,要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實際上是探索禮制的起源??脊艑W家研究發(fā)現(xiàn),禮樂制度起源于以山東為中心的海岱地區(qū),“禮出東方”已成為被學術界認可的廣泛共識。而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蛋殼黑陶高柄杯也是禮樂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

出土于龍山文化時期的百余件蛋殼黑陶高柄杯,精美的造型絕無復制,各有各的不同。其多出土在大型墓葬,“高精尖”的制作工藝須由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完成,亦非尋常人家所能獲得,由此決定了它作為“陶制禮器群”的重要地位。

從實用功能上看,蛋殼黑陶高柄杯雖為酒器,但陶胎過于輕薄,難以頻繁用于日常生活。從造型特點上看,其杯體有寬大的碟形口沿,杯柄細高,使用極為不便??脊艑W家研究認為,在史前時期,蛋殼黑陶高柄杯是一種非實用的高端精美陶器,被賦予了明確的禮制內涵,或為祭祀和儀式活動時的禮儀用器。這也說明,龍山文化時期已進入階級社會,并出現(xiàn)了國家,標志著文明社會的開始。

可以說,蛋殼黑陶杯見證了山東“禮儀之邦”的歷史淵源,也為“禮出東方”提供了“活化石”般的考古學實證。

如果說蛋殼黑陶是高勞動含量、高科技含量的“奢侈品”,那么被東夷先民廣泛推崇和使用的黑陶器具,又何嘗不是四千多年前的“山東手造”?

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除頂尖工藝的蛋殼陶,還有諸多生活器具和禮器。如同樣在日照出土的龜形陶響器、黑陶單耳杯和雙耳杯、黑陶罍等,精美的工藝和實用的屬性,不僅反映出遠古時代東夷先民的智慧,也輝映出發(fā)端自神明和祖先崇拜的獨特審美體系。

image.png

《禮記·樂記》中說:“比物以飾節(jié),合奏以成文者也”,意即多種樂器合奏方可和諧統(tǒng)一,引申出“藏禮于器”之思想。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在原始社會時期,各式各樣的陶器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祭祀儀式中發(fā)揮著功用,還蘊涵了初步形成的“禮節(jié)”觀念。

無論是祖先崇拜還是禮樂制度,其背后歸根結底都是一種以信仰為底色的文化認同。而這種文化認同的強大精神內核,也正與今天“好客山東”“禮儀之邦”的價值內涵一脈相承——知禮重義、樸實厚道、熱情好客、誠實守信的文化基因,早已牢牢刻進了每個山東人的“DNA”。

傳承之道——

穿越四千年的文化回響

一抔陶泥,一方窯爐,濃煙繚繞,火焰灼灼。那是歷經(jīng)千年、未曾間斷的“文化心跳”。

image.png

自“蛋殼黑陶高柄杯”出土以來,那段凝結著中華文明智慧結晶的歷史,就一直驚艷著世界,啟迪著后人。在物質紛繁、文化多元的當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審視這項登峰造極的史前“黑科技”,又該如何與它建立新的連結,賦予這項文化瑰寶一種嶄新的表達?

借力文化“兩創(chuàng)”,深耕“山東手造”,日照正在醞釀著一場生動的文化實踐。

image.png

首先,是黑陶技藝的復刻與創(chuàng)新。蛋殼黑陶的巔峰燒制技藝,一直是每個黑陶傳承人致力于深耕的“終極命題”。 在日照,作為省級非遺項目“日照黑陶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邢葆東早在近30年前,就花費三年鉆研出復雜的“高溫滲碳”技法,成功復制出了通體透黑的“蛋殼陶”,被業(yè)內公認為標準“樣本”。

image.png

日照黑陶邢藝術廠,邢葆東將經(jīng)過20多道工藝的蛋殼陶取出

從藝以來,他先是開起“黑陶邢文化博物館”用以黑陶文化普及,后又創(chuàng)新將國畫、肖像、書法、彩沙等現(xiàn)代美術工藝與黑陶巧妙融合,創(chuàng)作出深受市場歡迎的《孔子竹簡》《龍鳳硯》《劉勰瓶》等匠心力作,先后斬獲“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黑陶藝術大師”“山東手造大工匠”等榮譽。

image.png

和“黑陶邢”一樣,致力于將日照黑陶升格為“山東手造”的傳承人們,也在“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比如,日照東海峪慧敏黑陶研發(fā)中心創(chuàng)始人秦慧敏,將鋦瓷、傳拓技藝與日照黑陶文化傳承發(fā)展相融合;師承大師韓美林的李曉制作出市場罕見的方形黑陶,廣受青睞;“日照黑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卜廣云研發(fā)出黑陶手機音響,讓現(xiàn)代科技和古代技藝發(fā)生奇妙的碰撞……在此基礎上,日照的黑陶產(chǎn)業(yè)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開始向著更細分的市場領域擴張。

image.png

“日照是中國民協(xié)命名的‘中國黑陶文化之鄉(xiāng)’,在全國120多個黑陶廠中,山東省就占60余個,日照更是有20余個。”在邢葆東看來,日照黑陶不僅各有特色,且呈日漸繁榮之勢。

image.png

黑陶文化的傳承之道,不僅在于創(chuàng)造性轉化,更要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除了新產(chǎn)品的研發(fā)和產(chǎn)業(yè)化、品牌化的精耕細作,日照還持續(xù)將黑陶文化與旅游、研學相融,讓遠古技藝在新時代重新煥發(fā)光彩。

今年暑期,“文博游”持續(xù)升溫,日照市博物館依托“蛋殼黑陶高柄杯”等館藏文物,精心策劃100余場社教體驗活動,吸引27萬余觀眾競相奔赴。以日照黑陶為原型研發(fā)的冰箱貼、明信片、文創(chuàng)雪糕、文創(chuàng)印章等更深受追捧;作為民間博物館的“黑陶邢文化博物館”熱度也空前高漲,在組織開展的60余場研學活動中,除日照本土學校,還吸引了河北、南京、濟南等地的青少年專程體驗黑陶制作的無限魅力。

image.png

去年11月,借在日照召開的東夷文化研究座談會之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來到日照,帶來一場中華文明探源的珍貴“大師課”,他深刻闡釋了“藏禮于器”的山東龍山文化,也重提中華文明之于新時代的深重內涵,謂之“知古鑒今”。

image.png

當下,“蛋殼黑陶高柄杯”登上全國統(tǒng)編教科書再次掀起一陣熱潮,也讓日照這個詩意的城市再次走進更廣闊的視野,為城市賦予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內涵。正如王巍院士所說:“遠古的文明投射出宏大的時代,讓我們不忘自己的來處,與過去并肩前行,然后抵達更遼闊的未來?!?/span>

image.png

日照黑陶

齊魯“封面”,中國“傳奇”

穿越中華文明的千年窯火

聆聽新時代的文化回響

從歷史中踏步而來的黑陶

正在“日出初光”的映照中

向人們靜靜“訴說”著遠古的老故事

也“講述”著日照的新精彩

日照報業(yè)全媒體記者:李曉萌  攝影:李大偉

部分圖片綜合 經(jīng)濟日報 文旅日照 日照市博物館

編輯:王曉菡
審核:范雪梅
統(tǒng)籌:劉佳秀